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類型

民政部登記行政區劃層級

省級行政區直轄市

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地級市

自治州

地區盟(內蒙古)

縣級行政區市轄區

縣級市

縣旗(內蒙古)

自治縣自治旗(內蒙古)

林區

特區

鄉級行政區鎮

鄉蘇木(內蒙古)

民族鄉民族蘇木(內蒙古)

街道

縣轄區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不屬於一級行政區劃)

社區:居民委員會(屬城市居民自治組織)

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嘎查:牧民委員會(內蒙古)(屬村民自治組織)

行政級別與其他術語

黨政機關級別特殊的行政區副省級市

直轄市、副省級市的市轄區

直轄市、副省級市、「直筒子市」的街道辦事處

直轄市的鎮、鄉

法律術語省、縣、鄉三級制

較大的市設區的市、不設區的市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

其他術語地理大區、經濟區

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

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開發區、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由國務院審批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

省會、首府

省直管縣(擴權強縣)經濟發達鎮(強鎮擴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單位)「師市合一」、「團鎮合一」

歷史: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閱論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註 1]、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其中,省級行政區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類;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4類;縣級行政區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林區、特區8類;鄉級行政區包括鎮、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街道辦事處、區公所7類[2]。根據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不設政權性區域組織。

區劃制度[編輯]

法定行政區劃[編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此外,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八十五條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時候,經國務院批准,可以設立若干派出機關。縣、自治縣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時候,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若干區公所,作為它的派出機關。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釋》指出,「這些派出機構在實踐中被稱作行政公署或盟、區公所和街道辦事處三類,其職責是代表設立派出機構的人民政府行使各項職權,而不是一級獨立的政權機構,因而不是一級行政區劃[1]。」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行政區劃層次架構

省級行政區

(較大的市、州)

縣級行政區

鄉級行政區

省自治區

縣自治縣市

鄉民族鄉鎮

較大的市

區縣自治縣[a]

自治州

縣自治縣市

直轄市

區縣自治縣[b]

特別行政區

(不設政權性區域組織)[註 2]

^ 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5]。」1959年9月17日,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規定直轄市、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6],確立了「市管縣」體制。但上述決定於1987年被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已有新法代替」為由決定廢止[7]。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的決定》規定,「對現已失去法律效力的111件法律,除已由新法規定廢止的11件以外,對其餘的100件,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這些法律已經不再適用,但是過去根據這些法律對有關問題做出的處理仍然是有效的」,因此1987年11月24日以前由直轄市、較大的市領導的自治縣,仍有明確法律依據[7]。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已規定了「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市轄區、縣」[3]。但1987年11月24日以後新出現的直轄市、較大的市領導自治縣之情形,除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的外,則因上述《決定》被廢止而失去了法律明文依據。

^ 目前僅重慶市轄有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共4個自治縣。重慶直轄市設立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雖已廢止[7],但根據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原屬四川省黔江地區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因此劃歸重慶市管轄[8]。

民政部登記行政區劃[編輯]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 區劃數統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其中,省級行政區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類;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4類;縣級行政區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林區、特區8類;鄉級行政區包括鎮、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街道辦事處、區公所7類[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登記行政區劃層次架構

省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

縣級行政區

鄉級行政區

省自治區

(省直轄)[A]

縣(旗[B])自治縣縣級市林區

鄉(蘇木[B])民族鄉(民族蘇木[B])鎮街道[C][D]區公所[C]

地區[C](盟[B])

地級市

市轄區縣(旗)自治縣(自治旗[B])縣級市[E]特區

自治州

(州直轄)

縣自治縣縣級市

地區[F][C]

直轄市

市轄區縣自治縣

特別行政區

(不設政權性區域組織)[註 2]

^ 其中,河南省直轄1個縣級市;湖北省直轄3個縣級市、1個林區;海南省直轄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海南所有的縣級市、縣、自治縣均為省直轄,地級市不轄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12個縣級市(新疆直轄縣級市實際上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理)[9]。

^ 2.0 2.1 2.2 2.3 2.4 內蒙古自治區的盟與地區相同、旗與縣相同、蘇木與鄉相同、民族蘇木與民族鄉相同、嘎查與村相同,均不屬於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的自治旗與自治縣相同,屬於民族自治地方。

^ 3.0 3.1 3.2 3.3 地區、盟、街道辦事處、區公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釋》的觀點,只是上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不是一級獨立的政權機構,因而不是一級行政區劃[1]。但鑑於民政部將上述派出機關作為一類行政區划進行登記[2],故仍將地區、盟、街道辦事處、區公所列於此表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八十五條僅授權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4]。但實務中,部分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也設置了街道辦事處。對此,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2019)豫行終2692號判決書中認為,「根據《組織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市轄區、不設區的市有權報經上一級政府批准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派出機關,而西華縣政府不符合上述條件,其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從法律上只能認定為西華縣政府的派出機構,該街道辦事處所做出的行為後果則應由西華縣政府承擔。本案中,雖然河南省人民政府、省民政廳有關文件同意西華縣政府設立街道辦事處,但由於上述文件與《組織法》的規定相衝突,故即使縣政府設立了街道辦事處,也不能產生《組織法》上的法律後果,仍應作為事實上的派出機構對待[10]。」

^ 縣級市一般由省、自治區直轄,地級市代管[11]。

^ 其中,僅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共2個地區行政公署[12][13]。除伊犁州外的其他所有自治州均直轄縣、自治縣、縣級市。關於伊犁州下轄地區的法律依據等問題,請參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行政地位爭議。

區劃類型[編輯]

省級行政區

自治區

直轄市

特別行政區地級行政區

地級市 自治州

地區

盟縣級行政區

市轄區、林區

縣級市

自治縣

自治旗

特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架構中省、地、縣級行政區劃各類型分布示意圖(此圖以民政部登記行政區劃類型為準)[註 3]

省級行政區[編輯]

省級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省級行政區可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四大類別[3]。

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域劃分的基本單位。歷史悠久,始設於元朝,並沿襲至今[15][16]。

自治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15]。自治區在中央政府下享有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民族自治權,在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內部事務方面有較大自主性,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3][16]。現有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5個自治區[15][9]。

直轄市,即中央直轄市[17],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15][16][16]。直轄市享有較高的行政管理權限和經濟自主權。現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共4個直轄市[15][9]。

特別行政區,是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而根據「一國兩制」方針設置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省級行政區域[16]。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等,但外交和國防事務仍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現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共2個特別行政區。[15]

地級行政區[編輯]

地級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介於省級行政區與縣級行政區之間的一種行政區[註 1]。根據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地級行政區可劃分為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和盟四大類別[2]。其中,由憲法明確規定設立的有較大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3],具有地方立法權。而地區行政公署、盟行政公署則是根據地方組織法另行規定設立的省級人民政府派出機關[4],不屬於政權機關[1],不具有地方立法權。

地級市是在省級與縣級之間建立的一級正式地方國家行政機關,1981年以後,本著「促進城鄉結合和工農結合,打破條塊分割」之目的,逐步普遍推行「撤地設市」(撤銷地區行政公署、設立地級市),形成了「市管縣」的地方行政組織體制[18][17]。地級市屬「廣域市」,承擔既管理城市區域又管理農村區域的雙重職能[15]。地級市的人大常委會主任、人民政府市長、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主官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4]。1999年《民政部關於調整地區建制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調整後的地改市標準為:「地區所在的縣級市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15萬人(人口密度5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不低於12萬人),市政府駐地具有非農業戶口的人口不低於12萬人(人口密度5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不低於10萬人);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25億元,其中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低於30%。財政總收入不低於1.5億元[19]。」2015年《全國人大關於修改〈立法法〉的決定》以及2023年《決定》規定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一定範圍內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並授權各不設區的地級市[註 4]比照適用《立法法》有關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規定。至此,所有地級市均具有地方性法規立法權[20]。

自治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所設的一級行政區域,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15]。自治州下設縣、自治縣、縣級市,實行自治管理,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民族自治權利[15][18]。自治州的人民政府、人大常委會等機構組成人員,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並報請上一級國家機關批准[4]。

地區行政公署(簡稱「地區」)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而非一級地方政權[1])。地區管理若干縣、自治縣和縣級市[15]。1975年以前稱專區,設專員公署[15]。在地區一級,除由省級政府派出地區行政公署以外,還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政協、高級法院、檢察院分別派出人大工委、政協工委、中級法院、檢察院分院等機構。地區的行政公署作為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行政管理機構,其行署專員、副專員等領導成員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任免[21]。現有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共7個地區行政公署[2][9]。

盟行政公署(簡稱「盟」)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不屬於一級地方政權[1])。盟管理若干縣(旗)、縣級市。目前與地區行政公署在行政層級、政權機關設置上相同[15]。盟原為蒙古族各旗的會盟組織[15]。1957年4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撤銷盟、行政區一級政權建制改設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派出機關的建議方案》,撤銷盟一級政權,設立盟行政公署,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盟行政公署首長稱盟長,由自治區人民政府任免[22]。現有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共3個盟行政公署[2][9]。

縣級行政區[編輯]

縣級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介於地級行政區與鄉級行政區之間的一種行政區。根據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縣級行政區可劃分為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林區、特區八大類別[2]。其中,由憲法明確規定設立的有縣、自治縣、市、市轄區[3]。

縣級市由地區、自治州、盟管理或由省、自治區直轄(也可委託地級市代管)[15],具有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縣是基本的縣級行政單位,歷史悠久,一般下轄鄉、鎮[15],主要負責農業地區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內蒙古自治區的若干縣級行政區域稱為旗[15],旗與縣在行政層級、政權機關設置上基本相同。

自治縣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一級行政區劃,享有民族區域自治權[15]。內蒙古自治區的若干縣級自治行政區稱為自治旗[15],自治旗與自治縣在行政層級、政權機關設置上基本相同。

市轄區由直轄市、設區的市設置的用以承載著城市核心功能的一級行政區劃。市轄區設區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政府等政權機關[15]。

林區、特區均屬縣一級行政區劃[15]。林區設立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負責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現有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共1個林區[15]。特區是計劃經濟時代在若干工礦企業特別集中的區域所設的一種縣級行政區。現僅存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共1個特區[2][9]。

鄉級行政區[編輯]

鄉級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低層級的地方行政區,位於縣級行政區之下。根據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鄉級行政區可劃分為鎮、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街道辦事處、區公所八大類別[2]。其中,由憲法明確規定設立的有鄉、民族鄉、鎮[3]。而街道辦事處、區公所則是根據地方組織法另行規定設立的縣級人民政府派出機關[4],不屬於政權機關[1]。

鎮是縣級行政區管轄的基層行政區劃之一。鎮的工商業較為集中,人口規模相對較大,經濟較為發達。1955年國家頒布關於劃分城鎮標準的規定,規定縣及縣級以上政權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農業居民占50%以上方可設鎮。1984年國家放寬了建鎮標準,允許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設鎮,並實行了「鎮管村」的體制[23]。

鄉亦是縣級行政區管轄的基層行政區劃之一,行政地位與鎮同級,但區域面積相對較小,人口規模較少,經濟相對薄弱,以農業人口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鄉人民政府,受縣領導。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後,撤銷鄉制,人民公社行使鄉一級政權。198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八二憲法規定恢復鄉建制,鄉設立鄉人民代表大會和鄉人民政府。1983年開始大範圍撤公社建鄉[23]。內蒙古自治區的若干鄉級行政區域稱為蘇木[15],蘇木與鄉在行政層級、政權機關設置上基本相同。

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鄉一級行政區域[23],旨在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促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但不屬於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的若干鄉級行政區域稱為民族蘇木[15],民族蘇木與民族鄉在行政層級、政權機關設置上基本相同。

街道辦事處並非一級地方政權組織[1],而是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人民政府依法經批准設置的派出機關[4],依法在本轄區內行使相應的政府管理職能,是城市基層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現行法律僅授權不設區的市、市轄區設置街道辦事處,但實務中,部分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也設置了街道辦事處。對此,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2019)豫行終2692號判決書中認為,縣人民政府設置的街道辦事處不能產生《地方組織法》所規定之法律後果,並非縣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僅能在事實上按縣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對待,不具備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10]。

區公所並非一級政權組織[1],而是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經批准設置的派出機關[23],可以管理鄉、鎮等鄉級行政區。縣轄區曾作為縣以下、鄉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域存在,但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大部分地區已撤銷縣轄區的建制[23]。現僅存河北省涿鹿縣南山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澤普縣奎依巴格區共2個區公所[2][9]。

鄉級行政區按居民居住區域劃分,下設農村村民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的若干村級區域稱牧民委員會)、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接受鄉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的指導[23],但不屬於一級行政區劃。

國家機構設置[編輯]

政區行政級別[編輯]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 § 公務員職務級別

根據《公務員職務、職級與級別管理辦法》、《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規定》第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的領導職務層次(行政級別)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24]。其中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級別為正省部級;普通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人民政府(行署)的行政級別為正地廳級,普通縣(自治縣、縣級市、市轄區、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的行政級別為正縣處級,普通鄉(民族鄉、鎮、蘇木、民族蘇木、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的行政級別為正鄉科級[25]。

特別地,副省級城市人民政府本級行政級別為副省部級;副省級城市的市轄區人民政府行政級別為副廳級,街道辦事處行政級別為正處級;所轄縣、縣級市人民政府行政級別為正處級,街道辦事處行政級別為正科級。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編發〔1995〕5號)規定,「(副省級城市)16市直屬機關的級別,可比照國辦發〔1993〕85號中關於國務院直屬機構和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的機構級別確定,即市直工作部門為副廳級,內設機構為處級。市轄區及其工作部門的級別,可比照市直機關相對應的關係確定;市轄縣和代管的縣級市的級別仍為處級,其工作部門仍為科級[26]。」

直轄市的市轄區人民政府行政級別與地級行政區(市、地、州、盟)人民政府相當[27]。根據《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規定》第十條規定,「綜合管理類公務員職級按照下列規格設置:……(三)市(地、州、盟)、直轄市的區領導班子設置一級巡視員,市(地、州、盟)、直轄市的區機關設置二級巡視員以下職級,副省級城市的區機關設置一級調研員以下職級[24];」

政府行政級別特殊的行政區類型簡表(括注示例行政區)[註 5][註 6]

情形

行政區本級人民政府的行政級別

正省部級

副省部級

正地廳級

副地廳級

正縣處級

副縣處級

正鄉科級

普通行政區(正常情形)

省(福建省)

地級市(福州市)

縣(連江縣)

鎮(鳳城鎮)

副省級城市及其市轄區、區轄街道辦事處[26][28]

地級市(廈門市)

市轄區(思明區)

街道(鼓浪嶼街道)

省(山東省)

地級市(濟南市)

市轄區(章丘區)

街道(雙山街道)

鎮(垛莊鎮)

縣(商河縣)

街道(許商街道)

鎮(殷巷鎮)

「直筒子市」的街道辦事處

省(甘肅省)

地級市(嘉峪關市)

街道(雄關街道)[29][30]

鎮(峪泉鎮)[29]

直轄市的區縣、鄉鎮(街道辦事處)[註 7]

直轄市(北京市)

市轄區(房山區)[32]

街道(迎風街道)[33]

鎮(閻村鎮)[27][34]

縣(密雲縣)[32]

鎮(古北口鎮)[33]

以上行政區在民政部登記的行政區類型: 省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 縣級行政區; 鄉級行政區

有研究認為,地方長官個人的職務級別與行政區劃本級國家機構的行政級別存在區別,但又有相互影響。比如,在某些情形下,一些地級市、省直管縣(縣級市)的領導,比基準情形下的級別高半級[25][35]。譬如,省會城市是一省的行政中心,當地市委書記往往由副省級的省委常委兼任,級別高於普通地級市市委書記[35]。故不能單純以地方長官個人的職務級別來判斷行政區劃本級國家機構的行政級別。

各級國家機構[編輯]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轄區、不設區的市、自治縣)、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本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3]。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3]。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級、縣級行政區舉辦直接選舉[36][37]。當選的縣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再選出更高級別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由這些代表選出全國人大代表[3][38]。

地方各級國家機構設置

行政區類型

權力機關

行政機關

監察機關

審判機關

檢察機關

—省級行政區—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人民政府

監察委員會

高級人民法院[i]

人民檢察院[ii][i]

自治區

直轄市

特別行政區

立法會[iii]

政府

廉政公署

終審法院

律政司(香港)檢察院(澳門)

—地級行政區—

地級市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人民政府

監察委員會

中級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iv]

自治州

地區(盟)

省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委員會§[v]

行政公署★

監察委員會※[vi]

省級人民檢察院的分院※[iv]

—縣級行政區—

縣(旗)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人民政府

監察委員會

人民法院[vii]

人民檢察院[vii]

自治縣(自治旗)

縣級市

市轄區特區

林區[viii]

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

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

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

人民檢察院※[ix]

—鄉級行政區—

鄉(蘇木)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主席團

人民政府

派出監察機構(專員)※[x]

人民法庭※[xi]

檢察室※[xii]

民族鄉(民族蘇木)

街道

縣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委員會§[xiii]

街道辦事處★

縣轄區

區公所★

人民檢察院※[xiv]

圖例: §:上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 ★:上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上級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派出機構

^ 1.0 1.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在直轄市內可以設立若干跨行政區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省、自治區內可以按地區設立中級人民法院[39];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可以設置分院,作為設區的市級人民檢察院[40]。

^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均屬省級人民檢察院。

^ 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僅為該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並非國家權力機關。

^ 4.0 4.1 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檢察院及省、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分院均屬設區的市級人民檢察院。

^ 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地區人大工委」)屬省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地方組織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在地區設立工作機構[4]。」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釋義》指出,「一般來說,地區、盟等地方的監察機構,可以採取派出監察機構的形式[41]」。

^ 7.0 7.1 縣級行政區人民法院屬基層人民法院。縣級行政區人民檢察院屬基層人民檢察院。

^ 《憲法》規定,「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較大的市分為區、縣[3]」。《地方組織法》第七條、第四十六條、第六十一條[4]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七條[42]對縣、自治縣、市、市轄區設置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作出明確規定。但均未從法律層面授權省轄林區設置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另一方面,《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分為:(一)最高人民法院;(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三)專門人民法院[39]。」林區人民法院屬於專門人民法院的一種。目前,省轄林區僅1個,即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神農架林區現設有林區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

^ 1979年《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明確規定,「省一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需要,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可以在工礦區、農墾區、林區等區域設置人民檢察院,作為派出機構[43]。」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七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設立監察委員會」;第十二條規定,「各級監察委員會可以向……轄區內特定區域……派駐或者派出監察機構、監察專員[42]。」因此,鄉級行政區依法不設置監察委員會。各地監察委員會可以向鄉鎮一級派駐監察機構,機構設置依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有監察組、監察專員辦公室、監察辦公室、監察室等[44]。縣級行政區監察委員會派駐鄉鎮監察機構一般與鄉級行政區紀委合署辦公。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干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人民法庭的判決和裁定即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39]。」

^ 鄉(鎮、街道)檢察室屬基層人民檢察院的派出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十七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檢察工作需要,可以在監獄、看守所等場所設立檢察室,行使派出它的人民檢察院的部分職權,也可以對上述場所進行巡迴檢察[40]。」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鄉(鎮)檢察室工作條例》(高檢發〔1993〕19號)規定,縣(市)、市轄區人民檢察院可以設置鄉(鎮)檢察室,作為派駐鄉(鎮)的工作機構[45][46]。

^ 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街道工作委員會(簡稱「街道人大工委」)屬縣級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地方組織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在街道設立工作機構。縣、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比照前款規定,在街道設立工作機構[4]。」《地方組織法》雖未明確指出縣轄區可以設置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不同於地區、街道[4])。但該法第五十九條容許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法制工作委員會等其他工作機構[4]。

^ 縣轄區人民檢察院屬基層人民檢察院的派出機構。1979年《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明確規定,「縣一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需要,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可以在工礦區、農墾區、林區等區域設置人民檢察院,作為派出機構[43]」。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縣轄區2個,其中涿鹿縣人民檢察院在該縣南山區設置「涿鹿縣南山區人民檢察院」[47]。

區劃沿革[編輯]

參見:中國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源於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時代建立的行政區劃體系。與國民政府設置的行政區劃體系類似但有所區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級、省級、專區級、縣級、鄉級五級行政區劃,共設置大行政區5個,以及由大行政區管轄的30個省、12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5個行署區、1個地方、1個地區[15](華北地區各省、直轄市及內蒙古自治區歸中央人民政府直管)。

1950年1月,政務院《省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第13條規定:「各省得根據需要劃為若干專員區」。此後,地級行政區有多次演變。1950年12月,撤銷旅大行署區,設立旅大市[15],並設立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撤銷四川省,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15]。

1952年,撤銷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設立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48]。並將原來的大行政區改稱為行政委員會。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全國範圍內的調整行政區劃,撤銷了行署區的建制,組建安徽省、四川省[15]。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組建江蘇省[15]。撤銷平原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河南、山東二省[15]。撤銷察哈爾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河北、山西二省[15]。直轄南京市改為江蘇省省轄市[15]。

1953年,吉林省的長春市和松江省的哈爾濱市升為直轄市[15]。總計6個行政區,各行政區合計下轄30個省、1個自治區、14個直轄市、1個地方、1個地區。

1954年,撤銷6大行政委員會,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變為省。撤銷遼東、遼西二省,恢復遼寧省[15]。撤銷松江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黑龍江省[15]。撤銷寧夏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甘肅省[15];1954年6月撤銷綏遠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內蒙古自治區。歸綏市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自治區首府[15]。總計26個省、1個自治區、3個直轄市、1個地方、1個地區。

1955年7月30日,撤銷熱河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河北省、遼寧省及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四川省;1955年10月1日,撤銷新疆省,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953年迪化新名),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昌都地區劃其管轄。1958年3月5日,撤銷廣西省,正式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5]

1958年,開始推廣人民公社,鄉、鎮被逐漸廢除[23]。1958年10月25日,從甘肅省劃出部分區域,正式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2月11日,中央直轄的天津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5]至此全國分為22個省、4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1965年10月12日,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1967年1月2日,河北省天津市重新升為中央直轄市。[15]截至1967年全國分為22個省、5個自治區、3個直轄市。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八二憲法,廢除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23]。

1988年4月13日,撤銷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1997年3月14日,四川省重慶市重新升為中央直轄市[15]。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49]。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15][50][51]。至此,共計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

閱論編中國共產黨解放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及以上或直轄行政區變動 變動情況已撤銷6 大行政區

華北行政區 (1948–1954)

東北行政區 (1949–1954)

華東行政區 (1949–1954)

中南行政區 (1949–1954)

西北行政區 (1949–1954)

西南行政區 (1949–1954)

撤銷後復設2 直轄市

天津市 (1949–1958; 1967–) (1958-1967屬河北省省轄市)

重慶市 (1949–1954; 1997–) (1954-1997屬四川省省轄市)

已撤銷11 直轄市

瀋陽市 (1949–1954)

鞍山市 (1949–1954)

撫順市 (1949–1954)

本溪市 (1949–1954)

南京市 (1949–1952)

武漢市 (1949–1954)

西安市 (1949–1954)

廣州市 (1949–1954)

旅大市 (1950–1954)

哈爾濱市 (1953–1954)

長春市 (1953–1954)

已撤銷14 省東北區

遼北省 (1945–1949)

合江省 (1945–1949)

安東省 (1945–1949)

嫩江省 (1945–1949)

松江省 (1945–1954)

綏寧省 (1945–1947)

吉江省 (1946)

吉遼省 (1946)

興安省 (1946–1947)

遼南省 (1946–1948)

黑嫩省 (1947)

牡丹江省 (1947–1948)

遼東省 (1949–1954)

遼西省 (1949–1954)

華北區

綏遠省 (1949–1954)

察哈爾省 (1945-1946; 1949–1952)

熱河省 (1945–1955)

平原省 (1949–1952)

西南區西康省 (1950–1955)已撤銷11 省級行署區

旅大行署區 (1949–1950)

陝南行政區 (1948–1951)

陝北行政區 (1949–1950)

蘇北行政區 (1949–1952)

蘇南行政區 (1949–1952)

皖北行政區 (1949–1952)

皖南行政區 (1949–1952)

川東行政區 (1950–1952)

川南行政區 (1950–1952)

川西行政區 (1950–1952)

川北行政區 (1950–1952)

已撤銷直轄1 地區

昌都地區 (1950–1955)

調整組建5 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政府 (1947–1949) → 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省 (1950–1958) → 廣西僮族自治區 (1958–1965) → 廣西壯族自治區

寧夏省 (1949–1954) → 甘肅省銀川專區 (1954–1958) →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省 (1949–1955)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地方 (1950–1965) → 西藏自治區

新設置3 省級行政區

廣東省瓊崖專區 (1949–1950) → 廣東省海南行政區 (1950–1988) → 海南省

香港(英) (1841–1997) →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葡) (1557–1999) → 澳門特別行政區

曾擬設1 省級行政區

三峽省 (1984)

收錄標準:1949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調整的省級以上行政區(括注變動年份)和1949年前中共在東北、華北解放區設置的省份。注:加下劃線者是中華民國法理行政區劃下的省級行政區;斜體者為其他國家的海外領土或殖民地。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列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下行政區劃變更列表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史)>(副省級)>地級>縣級:京|津|冀|晉|蒙|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貴|雲|藏|陝|甘|青|寧|新|港|澳|台

1949年

1950年

1952年

1954年

1955年

1966年

1968年

1979年

大行政區 (1949-1954)

注釋[編輯]

^ 1.0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釋》等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為省級、縣級、鄉級行政區三個行政區劃層級[1]。而民政部《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等則將「地級行政區」作為一級行政區進行統計,形成省級、地級、縣級、鄉級行政區四個行政區劃層級[2]。關於「地級行政區」及「地級市」的法律地位問題,學界尚存爭議。詳情請見「地級行政區」及「較大的市」條目。

^ 2.0 2.1 參見:香港行政區劃、澳門行政區劃。

^ 《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自然資規〔2023〕2號)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台灣省在地圖上應當按省級行政單位表示。台北市作為省級行政中心表示(圖例中注省級行政中心)。台灣省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按照地級行政中心表示[14]。」

^ 即廣東省東莞市和中山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2020年4月18日區劃調整後已成為設區的市)和儋州市。

^ 本條目中,「政府行政級別特殊的行政區」僅指法規明確規定行政區本級人民政府(含街道辦事處,下同)行政級別高於同類普通行政區人民政府的情形。不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通過與開發區管委會、地區辦事處等上級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合署辦公、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方式升格其行政級別的情形。

^ 表內各「示例行政區」標識的行政區劃類型為該行政區在民政部全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台登記的行政區劃類型[9]

^ 重慶市所轄區縣的情況複雜特殊[31],故本表暫不討論重慶市內區縣政府、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的行政級別問題。

參考文獻[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释(第一章 总纲). 北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國人大網).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中國大陸)).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021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PDF).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20) (中文(中國大陸)).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北京: 國家法律法規資料庫.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中國大陸)).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北京: 中國政府網.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維基文庫 (中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 維基文庫 (中文).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去年以來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和農村的人民公社化,密切城市和農村的經濟關係,促進工農業的相互支援,便利勞動力的調配,決定: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

^ 7.0 7.1 7.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 維基文庫 (中文). 對現已失去法律效力的111件法律,除已由新法規定廢止的11件以外,對其餘的100件,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這些法律已經不再適用,但是過去根據這些法律對有關問題做出的處理仍然是有效的。 ……二、已有新法代替的41件……3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1959年9月通過)

^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維基文庫 (中文).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北京.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中文(簡體)).

^ 10.0 10.1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西华县人民政府、陈兵团城乡建设行政管理:房屋拆迁管理(拆迁)二审行政判决书[(2019)豫行终2692号]. 中國裁判文書網. [2024-12-0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組織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只有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有權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西華縣既非市轄區也非不設區的市,西華縣政府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在法律地位上只能是派出機構而非派出機關,該街道辦事處實施的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應視為西華縣政府委託實施的行政行為,由西華縣政府負責。……根據《組織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市轄區、不設區的市有權報經上一級政府批准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派出機關,而西華縣政府不符合上述條件,其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從法律上只能認定為西華縣政府的派出機構,該街道辦事處所做出的行為後果則應由西華縣政府承擔。本案中,雖然河南省人民政府、省民政廳有關文件同意西華縣政府設立街道辦事處,但由於上述文件與《組織法》的規定相衝突,故即使縣政府設立了街道辦事處,也不能產生《組織法》上的法律後果,仍應作為事實上的派出機構對待。

^ 澎湃新聞. 近5年全国74地完成“撤县”:中西部省份动作最多. 北京: 央視網.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中國大陸)).

^ 关于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民族委员会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_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 关于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民族委员会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_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 自然資源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的通知(自然资规〔2023〕2号).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23-02-06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15.35 15.36 15.37 15.38 15.39 15.40 蔣建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中文(簡體)).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 16.0 16.1 16.2 16.3 16.4 新華網. 中国的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09-04-17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5) (中文(簡體)).

^ 17.0 17.1 新華網. 中国的行政区划——市.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09-04-17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6) (中文(簡體)).

^ 18.0 18.1 新華網. 中国的行政区划概述.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09-04-17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调整地区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北大法寶. 北京. 1999-11-22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 关于现行立法体制下发挥各级立法机关职能作用探讨. 中國人大網. 北京. 2016-09-20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中文(簡體)).

^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任免行政工作人员暂行办法(青政[1984]133号). 北京. 1984 (中文(簡體)).

^ 內蒙古黨史方志研究室. 内蒙古盟、专署、行政区建制变更. 內蒙古黨史方志網. 呼和浩特. 2017-01-05 [2024-07-21] (中文(簡體)).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新華網. 中国的行政区划——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09-04-17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中文(簡體)).

^ 24.0 24.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中國大陸)).

^ 25.0 25.1 聶輝華. 中国官员级别的政治逻辑. 中國戲曲學院(轉FT中文網). 北京.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0) (中文(中國大陸)).

^ 26.0 26.1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副省级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编发〔1995〕5号). 中國改革信息網. 北京. [202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中文(簡體)).

^ 27.0 27.1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 2013-05-28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第十二條(行政機構的名稱和規格) 市人民政府行政機構一般稱廳、委員會、局、辦公室,為正局級或者副局級。區縣人民政府行政機構一般稱委員會、局、辦公室,為正處級或者副處級。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立的綜合性辦事機構一般稱辦公室或者科,為正科級或者副科級。

^ 中共濟南市委辦公廳、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济南市行政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商河機構編制網. 北京. 2017-03-15 [2024-07-21] (中文(簡體)). 第十一條 市政府工作部門為正局級(副廳級);市轄區政府工作部門為正處級;縣(市)政府工作部門為正科級。區轄街道辦事處為正處級,其內設工作機構為正科級,區轄鄉鎮及縣(市)所轄鄉鎮、街道的綜合辦事機構除另有規定外,一般為股級。

^ 29.0 29.1 鍾煜豪. 甘肃嘉峪关市行政区划调整获批:雄关区、长城区、镜铁区撤销. 澎湃新聞. 上海. [202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2).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雄关街道办事处2021年部门决算信息公开情况说明.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 [202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中文(簡體)). 雄關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是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縣級建制。

^ 重慶市檔案館. 直辖以来重庆行政区划的变迁. 重慶市檔案館. 重慶. 2022-06-18 [2024-07-21] (中文(簡體)). 到1997年重慶直轄之初,新的重慶直轄市包括了原1個中央計劃單列市(重慶市、副省級市)、2個地級市(萬縣、涪陵)和1個地區(黔江)。在所轄的43個區、市、縣中,既有由原重慶市直管的(21個區、縣、市),也有由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代管的(22個區、縣、市);既有正廳級的區,也有副廳級的區,還有縣級區、縣級市,更有一般的縣以及5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其情形極為複雜。

^ 32.0 32.1 新京報. 高朋、穆鹏拟推荐为顺义区长延庆县长. 鳳凰網資訊. 北京. 2015-12-02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北京作為直轄市,行政架構是正省級配置,市轄區是正局配置,縣是副局配置,區比縣高半格。因此,縣級正職崗位為副局級,副職崗位為正處級。不過,北京縣級「高配」情況一直存在,此次穆鵬被擬推薦為延慶縣縣長的職務後,也打上了括號特別說明級別,為正局級。上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市撤銷密雲縣、延慶縣,設立密雲區、延慶區。因此在經過一定的程序後,密雲、延慶的行政主官也將從「縣長」變為「區長」。今後,兩區不再高配幹部,官員被提拔為區領導時,擬任職務後面也不用再打括號了。

^ 33.0 33.1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在京郊部分地区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建制镇的通知(京政发〔1990〕14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 1990-02-28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上述街道辦事處、地區辦事處、建制鎮(包括現設的建制鎮)均為正處級。

^ 北京市房山區閻村鎮人民政府. 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人民政府2018年度部门决算分析报告.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 北京. 2019-09-26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簡體)). 我單位機構規格為正處級

^ 35.0 35.1 江艇、孫鯤鵬、聶輝華. 行政级别与城市发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北京. [202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中國大陸)).

^ Beijingers get greater poll choices. 中國日報. 2003-12-08 [2017-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英語).

^ Bryan Lohmar和Agapi Somwaru. Does China’s Land-Tenure System Discourag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DF). 經濟研究局(英語: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2006年5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年1月14日) (英語).

^ 中国百科 政治制度. 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1) (羅馬尼亞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39.0 39.1 39.2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國政府網. 北京. 2018-10-27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中文(簡體)).

^ 40.0 40.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維基文庫 (中文).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 【监察法释义(12)】监察委员会派驻或者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的设置和领导关系.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北京. [2025-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07) (中文(簡體)).

^ 42.0 42.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維基文庫 (中文). 第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是最高監察機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設立監察委員會。……第十二條 各級監察委員會可以向本級中國共產黨機關、國家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機關、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和單位以及轄區內特定區域、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派駐或者派出監察機構、監察專員。

^ 43.0 43.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維基文庫 (中文).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省一級人民檢察院和縣一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需要,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可以在工礦區、農墾區、林區等區域設置人民檢察院,作為派出機構。

^ 2023年中共涿鹿县纪委部门预算. [2025-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5).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 維基文庫 (中文).

^ 沈明均. 当前检察机关派驻乡镇检察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廣安市人民檢察院. 北京. 2014-09-30 [2024-07-22] (中文(簡體)).

^ 河北涿鹿县南山区:两个人的检察院. 網易新聞. 2016-09-25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 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編審委員會.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1998. ISBN 7-80136-318-3.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幫助)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97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中國政府網. 2005-06-15 [2018-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 陳潮 陳洪玲 (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3-10-1. ISBN 9787503131844.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外部連結[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政治主題

地理學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釋》認為不屬於行政區劃的區域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發區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地區、盟、街道辦事處、區公所、地區辦事處(北京市區級政府派出機關)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會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領導人

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主題法規制度區劃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組織法

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民族區域自治法

行政區劃管理條例

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

地名管理條例

香港基本法

澳門基本法

區劃變更決定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省級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中國地名委員會

地理大區

華北地區

東北地區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華中地區

華南地區

西南地區

西北地區

區劃層級省級行政區

直轄市

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

地級市

自治州

地區

縣級行政區

自治縣

縣級市

區(市轄區)

自治旗

林區

特區

鄉級行政區

鎮(行政建制鎮)

民族鄉

蘇木

民族蘇木

街道辦事處

區公所(縣轄區)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行政村

村民委員會

社區

居民委員會

嘎查

牧民委員會

村居委會下設

村民小組

居民小組

牧民小組

歷史區劃

大行政區

行政區/行署區

副省級自治州

專區

工農區

縣級鎮

城市建制法律術語

首都

省會

自治區首府

直轄市

省轄市

設區的市

不設區的市

直筒子市

較大的市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管理術語

計劃單列市

副省級市

師市合一、團鎮合一

省直管縣(擴權強縣)

經濟發達鎮強鎮擴權(「鎮級市」)

城市定位

全球職能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

區域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

其他術語或概念

都市計畫(英語:Urban planning in China)

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等級體系(英語:Chinese city tier system)

一線城市

新一線城市

地市合併

撤地設市

撤縣設市(區)

撤市設區

「副地級市」

城市群(英語:Megalopolises in China)

都會區

主城區

建成區

城鎮化水平

經濟區劃

經濟區

經濟特區

沿海開放城市

70個大中城市

資源枯竭城市

開發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保稅港區

城市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中國東部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京津冀城市群

環渤海經濟圈

粵港澳大灣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南自貿港

中國中部經濟區

中原經濟區

武漢城市圈

中部崛起計劃

中國西部

成渝經濟區

西部大開發

四省藏區

三區三州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東四盟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計劃單列省級單位〕

治理機關地方各級政權機關

中國共產黨地方各級委員會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香港立法會

澳門立法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公署

香港特區政府

澳門特區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各級委員會

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

香港廉政公署

澳門廉政公署

地方政府派出機構法定設置

地區行政公署

街道辦事處

區公所

地方自設

行政管理區

地區辦事處(北京)

類似鄉級單位

類似村級單位

黨政機關級別特殊的行政區副省部級

副省級城市

正地廳級

直轄市的市轄區

副地廳級

副省級市的市轄區

直轄市的縣

正縣處級

直轄市的街道辦事處

副省級市市轄區的街道辦事處

相關用語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老少邊窮

革命老區

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陸地邊境縣

插花貧困地區

國家級貧困縣

飛地

行政區劃代碼

統計用區劃代碼

相關模板

省級行政區

副省級行政區

地級以上行政區

較大的市

民族自治地方

行政區劃變更

省級以上

縣級以上

縣級以下

各級行政區數據

省級

地級

各級行政區政治機構及領導人

省級中共黨委

省級中共黨委書記

省級行政首長

地級行政區領導人

邊界爭議

中國歷代行政區劃

經濟區

林業區劃

黑龍江省農墾區劃

相關列表

各省級行政區資料

別稱

省會

行政機關

現任領導人

中共黨委書記

中共黨委專職副書記

行政首長

面積

人口

生產總值

人均生產總值

歷史

城市

副省級城市

地級市

已撤銷地級市

縣級市

已撤銷縣級市

曾變更代管關係縣級市

已撤銷城市

曾更名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地級行政區

已撤銷地級行政區

縣級以上行政區

已撤銷縣級行政區

曾變更管轄關係的縣級以上行政區

曾更名縣級以上行政區

曾更名的縣

曾更名市轄區

撤縣設市時更名

市縣同名

單名縣

民族自治地方

已撤銷民族自治地方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團

國內飛地

行政管理區

因用字生僻難認而更名的地名

因大國沙文主義而更名的地名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其他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爭端

中國行政區域邊界爭議

未定省界

網格化管理

閱論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行政區劃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賽普勒斯

埃及

喬治亞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斯坦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斯坦

阿聯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觀察員

巴勒斯坦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提亞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閱論編中國歷代及當代兩岸四地行政區劃首都·一級管治區封建時期先秦(方國、封國)州郡時期秦朝(導航)→ 漢朝(西楚→西漢、南越·導航→新朝→東漢·導航)→ 三國(曹魏、遼東、蜀漢、孫吳·導航)→ 晉朝(西晉→東晉·導航)、十六國(胡漢、前趙、後趙、遼西、冉魏、成漢、譙蜀、前涼、前燕、前秦、後燕、西燕、翟魏、南燕、北燕、後秦、西秦、夏、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導航)→ 南北朝(南朝:宋、南齊、梁、西梁、陳·導航 |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導航)→ 隋朝(導航)、高句麗道路時期唐朝(導航)、渤海(導航)、南詔→ 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導航)| 十國:楊吳、南唐、前蜀、後蜀、閩國、楚國、南漢、荊南、吳越、北漢、岐國、燕國·導航)→ 宋朝(北宋·導航→南宋·導航)、遼朝(西遼·導航)→金朝(導航)、大理(導航)、西夏(導航)行省時期元朝(導航)、明夏→ 明朝(南明·導航)→ 清朝(導航):太平天國現代區劃中華民國(沿革·法理·導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華共和國、滿洲國(沿革·導航)、汪兆銘政權(導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導航:變動) | 中華民國(導航)現行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導航:省級·地級以上·香港·澳門) | 中華民國(導航:臺灣·澎湖·金門·馬祖)

閱論編中國主題歷史年表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明朝歷史

清朝歷史

中國近代史

中華民國歷史

大陸時期

台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歷代政權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東周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孫吳

蜀漢

曹魏

晉朝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北宋

南宋

遼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疆域主要疆域

中原

塞北

嶺南

西域

山東

傳統大區(東北 · 華北 · 華東 · 中南(華中 · 華南) · 西南 · 西北)

中華民國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邊界線 · 海岸線 · 領海基點 · 領土變化)

兩岸三地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台灣

藏南地區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行政區劃

先秦

九州

十二州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遼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理

中國氣候

中國冰川

中國山脈

中國平原

中國高原

中國丘陵

中國丹霞

中國島嶼

中國半島

中國海灣

中國河流

中國湖泊

淡水湖泊

鹹水湖泊

火山

自然資源

礦產

森林

水資源

自然災害

蝗災

水災

地震

旱災

瘟疫

環境

政治

政黨

官吏

科舉

法制

憲法

治貪

酷刑

對外關係

軍事

古代

戰爭

水軍

空軍

軍費

經濟

農業

水利

電力

外貿

貨幣

財政

證券

典當業

報刊業

交通(驛站)

漢朝經濟

唐朝經濟

清朝經濟

中華民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科技

天文

邏輯

數學

建築

橋梁

園林

宋朝科技

明朝科技

中華民國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文化

中華文明

黃河文明

長江文明

中華文化

神話

人物

妖怪

神獸

傳說

漢文化

中國語言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詞

漢字文化影響史(英語:Adop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中國文學

中國書法

中國哲學

中國戲曲

中國音樂

中國武術

遊戲

美術

中國油畫

中國畫

宗教

信仰

思想

教育

科學

數學

天文學

化學

發明

曆法

服飾

中國舞

中國菜

中國大陸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列表

茶文化

酒文化

中醫

中藥

術數

民俗

殯葬

生殉

盜墓

人口

宗族

中國人

四夷

東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列表

移民

華人

君主

皇帝

公主

宰相

總理

婦女

娼妓

同性戀

流寇

流民

乞丐

中國主題

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級以上行政區

★15個副省級市(其中✦5個計劃單列市)、☆1個轄地級行政區的自治州、✶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

華北地區直轄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

石家莊市

唐山市

秦皇島市

邯鄲市

邢臺市

保定市

張家口市

承德市

滄州市

廊坊市

衡水市

山西

太原市

大同市

陽泉市

長治市

晉城市

朔州市

晉中市

運城市

忻州市

臨汾市

呂梁市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

包頭市

烏海市

赤峰市

通遼市

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市

巴彥淖爾市

烏蘭察布市

興安盟

錫林郭勒盟

阿拉善盟

東北地區遼寧

★瀋陽市

★✦大連市

鞍山市

撫順市

本溪市

丹東市

錦州市

營口市

阜新市

遼陽市

盤錦市

鐵嶺市

朝陽市

葫蘆島市

吉林

★長春市

吉林市

四平市

遼源市

通化市

白山市

松原市

白城市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黑龍江

★哈爾濱市

齊齊哈爾市

雞西市

鶴崗市

雙鴨山市

大慶市

伊春市

佳木斯市

七台河市

牡丹江市

黑河市

綏化市

大興安嶺地區

華東地區直轄市

上海市

江蘇

★南京市

無錫市

徐州市

常州市

蘇州市

南通市

連雲港市

淮安市

鹽城市

揚州市

鎮江市

泰州市

宿遷市

浙江

★杭州市

★✦寧波市

溫州市

嘉興市

湖州市

紹興市

金華市

衢州市

舟山市

台州市

麗水市

安徽

合肥市

蕪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馬鞍山市

淮北市

銅陵市

安慶市

黃山市

滁州市

阜陽市

宿州市

六安市

亳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福建

福州市

★✦廈門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龍巖市

寧德市

江西

南昌市

景德鎮市

萍鄉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鷹潭市

贛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撫州市

上饒市

山東

★濟南市

★✦青島市

淄博市

棗莊市

東營市

煙臺市

濰坊市

濟寧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臨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濱州市

菏澤市

台灣注

台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中南地區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河南

鄭州市

開封市

洛陽市

平頂山市

安陽市

鶴壁市

新鄉市

焦作市

濮陽市

許昌市

漯河市

三門峽市

南陽市

商丘市

信陽市

周口市

駐馬店市

湖北

★武漢市

黃石市

十堰市

宜昌市

襄陽市

鄂州市

荊門市

孝感市

荊州市

黃岡市

咸寧市

隨州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

長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陽市

邵陽市

岳陽市

常德市

張家界市

益陽市

郴州市

永州市

懷化市

婁底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廣東

★廣州市

韶關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頭市

佛山市

江門市

湛江市

茂名市

肇慶市

惠州市

梅州市

汕尾市

河源市

陽江市

清遠市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揭陽市

雲浮市

廣西

南寧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欽州市

貴港市

玉林市

百色市

賀州市

河池市

來賓市

崇左市

海南

海口市

三亞市

三沙市

✶儋州市

西南地區直轄市

重慶市

四川

★成都市

自貢市

攀枝花市

瀘州市

德陽市

綿陽市

廣元市

遂寧市

內江市

樂山市

南充市

眉山市

宜賓市

廣安市

達州市

雅安市

巴中市

資陽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

貴州

貴陽市

六盤水市

遵義市

安順市

畢節市

銅仁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雲南

昆明市

曲靖市

玉溪市

保山市

昭通市

麗江市

普洱市

臨滄市

楚雄彝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

拉薩市

日喀則市

昌都市

林芝市

山南市

那曲市

阿里地區

西北地區陝西

★西安市

銅川市

寶雞市

咸陽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漢中市

榆林市

安康市

商洛市

甘肅

蘭州市

✶嘉峪關市

金昌市

白銀市

天水市

武威市

張掖市

平涼市

酒泉市

慶陽市

定西市

隴南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

西寧市

海東市

海北藏族自治州

黃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樹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寧夏

銀川市

石嘴山市

吳忠市

固原市

中衛市

新疆

烏魯木齊市

克拉瑪依市

吐魯番市

哈密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阿克蘇地區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喀什地區

和田地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塔城地區

阿勒泰地區

註:台灣省的台澎地區未實際控制,釣魚臺列嶼周邊海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日本政府船隻交替控制。《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自然資規〔2023〕2號)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台灣省在地圖上應當按省級行政單位表示。台北市作為省級行政中心表示(圖例中注省級行政中心)。台灣省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按照地級行政中心表示。」相關背景請參閱臺灣問題。

參見:地級行政區列表、城市建制、城市列表

區劃索引:單位(代碼):省級(史)>(副省級)>地級>縣級:京|津|冀|晉|蒙|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貴|雲|藏|陝|甘|青|寧|新|港|澳|台

相关推荐

宝马加入共享汽车战局:盈利难题如何破解
365bet提款要多久

宝马加入共享汽车战局:盈利难题如何破解

🪐 06-28 👁️ 6376
CF辅助工具软件下载 十款常用CF辅助工具软件排行榜
365国际速发彩票

CF辅助工具软件下载 十款常用CF辅助工具软件排行榜

🪐 06-27 👁️ 7739
男乒世界杯马琳直落四局轻取王励勤 率先入决赛
365bet官网备用

男乒世界杯马琳直落四局轻取王励勤 率先入决赛

🪐 06-27 👁️ 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