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不赶獐
獐也是鹿科动物的一种,一年就繁殖一次,都在每年的12月份,也就是腊月。这个时候要是去赶獐子,獐子就无法生育后来,这样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所以才会有“腊月不赶獐”的说法。 延伸阅读: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
獐这种动物,有的品种也会被称为是麝。古时候的人们猎杀獐,主要是为了取得香獐身上的麝香,还有就是“獐宝”,麝香大家应该都知道,是雄麝香囊中的分泌物,有特殊的气味,可以用来入药。而獐宝指的是幼獐胃内凝结的奶块。小獐子的身体结构有点特别,有两个胃,一个专门喝奶,一个专门吃草。小獐在刚出生的一个月里要吃母獐的奶,因为獐子生性胆小,一次吃得较多,多余的就会被储存在胃里,这样在没有奶吃的时候,还可以维持好几天的影响。(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这些储存在胃里的奶慢慢的就会变成近似于固体的形状,即獐奶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獐宝。但是等到小獐子满月后就开始吃草,身体里也就没有獐宝了。所以要想获取獐宝,就只能猎杀幼獐,这也是非常残忍的事情,所以老一辈的人不让人们腊月搏杀獐子,也是为了不让它们残杀幼獐。
其实,不仅是这两句俗语,还有比如人们常说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劝君莫食三月鲫,是一个道理,就是教导人们不要再动物繁衍的时候去猎杀捕捉,要给它们就出足够的繁衍时间,否则这些动物将会被赶尽杀绝。
劝君莫打三春鸟
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春季是候鸟迁徙最活跃的时节,也是鸟类繁殖的关键时期,大多数的鸟儿都会在这个时节产卵、孵卵。如果这个时候打死一只鸟,那么很可能打死的就是鸟妈妈和肚子里的孩子。如果是已经生产的鸟,也承担着哺育后代的责任,打死了一只鸟,一窝的小鸟就会倾巢而亡,也会对鸟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危害。
劝君莫食三月鲫
和鸟类一样,鲫鱼也是3月—6月的产卵期,此时鱼类要产出大量的鱼卵,这个时候也是不能捕杀鲫鱼的。我们都知道国家有“禁渔期”,就是为了在这个产卵期让鱼子能够存活下去,自然繁衍,从而加固食物链的发展。
赵氏宗亲小编有话说:小编这里还是有一个关于鲫鱼的小故事: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个有钱的商人叫杨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的寿命只有十天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就可以免死。”杨序很害怕,但是要在十天内,救活一万条生命是在是太困难了。后来就有一位高僧告诉他说:“佛经上说,鱼每次产卵可以产成千上万的鱼子,为什么不考虑这个呢?”杨序深受启发,于是就将鱼贩子的鱼全部买下,放回江中。还在江边提醒渔夫不要捕捉怀孕的鱼。一个月后,他又梦见神人,神人告诉他:“你已救活一万条生命,你的寿面可以延续了。”之后,杨序就活到九十岁才死。
古代的时候,人们常常会猎取一些动物来作为食物或者卖钱为生,但是在猎取动物的过程中也会遵循着这样的规定,就是为了告诫着人们要怀有仁慈之心。到了现代社会,鹿和獐子这两种野生动物也都成了国家的保护动物,不能再猎杀了。但是这句俗语背后蕴含的道理还是会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这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