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特级教师的磨课“三部曲”

一位特级教师的磨课“三部曲”

再看此部分的内容设置,将“集合”划分为三小节,教学中更加贴合“背景—概念—性质—联系—应用”的知识明线和方法主线,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深度学习的一般路径。

翻看新教材后续章节,在每个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中,关注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素养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集合”这第一课,作为单元起始课,不仅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工具,也是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范式。

此后的多次磨课,越磨越能体会到数学的滋味,越磨越能领悟到教材内外教与学的本味。

02

同伴互研,磨活教学之法

被磨课时,坚持自己的观点,拒绝无法消化的建议;磨课时,力争说服同伴采纳自己的想法。

这是我处于教学瓶颈期非常真实的写照,一度让我在教学上停滞不前,甚至认为个人教学风格已经形成。

然而,一次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活动,打破了我的固有想法。

那一次,数学教研组8位教师被分成两组,背靠背分开磨课。第一小组教师一开始就出师不利。

“这节习题课我想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展示求轨迹的不同方法。”

“不,你不适合,我建议你用一题多变,展示定义法求不同曲线类型。”

“不是的,这个对方可能会用,而且我不擅长归纳,我思维比较发散……”

“你怎么知道你不会?我觉得你合适,你看这样设计……”

磨课伊始,大家的见解有很多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冲突的地方,一度让磨课停滞不前。

“要不我们试试”成了磨课的转折。

当主讲人和磨课者都用两种不同设计方式呈现一遍时,大家豁然开朗:磨课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被“磨”者换位倾听,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吸收,磨课者换位思考,量体裁衣提出可操作易接受的建议,两个方案僵持无果时,用实践来检验。

于是,一节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第二小组的磨课很顺利,“磨”与“被磨”双方意见非常一致,根据自己善于引导的特点,以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设计。

可在试讲过程中,这位教师却迷惑了。

“我在A班异常顺利,学生高度配合,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课堂教学;在B班异常艰难,学生不按常理出牌,20分钟了,第一个变式还没完成。怎么会这样呢?”

同样一节课在两个班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课后我们再次磨课,作为习题课,学生的学情发生了变化,虽然课堂呈现的只有一个方案,但课堂预设却要有多个不同的方案,让真正的课堂既是按课堂预设,又是按照学生的真实需求发生的。

于是,我们继续磨课,预设多种可能。最后在课堂展示时,这位教师让一堂学生探究的习题课自然生成。

同一节课,两种不同的设计,难分伯仲。这也让我明白,不同的学情、教情下,要有不同的设计,最合适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因此,我创建了一个“1+1+N”磨课模式,一人主讲,组长全程参与,多人研磨,替代一对一的磨课方式。

这种磨课模式,既尊重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又尊重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

在磨“数列的递推模型”一课时,“分糖果的游戏比银行等额本息贷款引入递推数列有意思,学生更容易抽象出模型。”

知识广博的教师创设出巧妙的情境。“你能用递推数列表示分糖果的游戏规则吗?”

语言精练的教师打磨出精准的设问。“A同学,你能点评一下B同学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吗……你善于观察和归纳,把第三次分糖果的过程,迁移到第N次分糖果的过程,得到一般规律。”

善于激励的教师嵌入恰当的课堂评价。“我先让这个过程动态演示出来,再让学生画图展示。”

擅长信息技术的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组内有谁突然对某节课有了新想法,便主动搭建磨课团队,一起打磨,磨课在我们数学教研组蔚然成风。

教学过程设计应是有声的。磨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法不断反思、不断矫正、逐步积累创新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同伴互助磨课的价值所在。

03

专家领研,磨亮教学之光

“这节课每个环节都很用心,但合起来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当磨课磨到白热化、遇到卡点无法突破时,我们会请来教研员会诊。

磨“数列的递推模型”时,教研员一语中的:“‘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决模型—应用模型’活动线不够明朗,课堂小结难以升华。”

磨“圆锥曲线复习课”时,“复习课怎么上成了习题课?”教研员的一句话让大家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除了教材和教参,还要多读一些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籍,才能有更高的站位、更精的凝练、更优的引领。”教研员的一番指导激励我从阅读中寻找答案、理解教育原理、更新教育观念。

在磨课过程中,为了避免因过度关注教法打磨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整体观念意识,我开始构建“四线一体”目标框架,即磨课时坚持“四线四问”:

知识“明线”——看数学必备知识还有哪些没有掌握;方法“主线”——看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哪些没有落实到位;能力“暗线”——看数学关键能力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素养“隐线”——看数学核心素养还有哪些需要发展。

无论什么课型,疏通“四线四问”成为磨课需要守住的底线。

每当磨课遇到瓶颈时,就回过头问问:对应目标是什么。目标疏通了,设计就理顺了,课堂小结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

面对不符合“四线”目标的教学设计,即便再精彩,我也不会觉得弃之可惜。

从上好一节课到上好一门课,是我磨课追求的目标。

在过去的23年里,不管是自己深思研磨,还是和同伴激烈研磨,不管是被别人“磨”,还是去“磨”别人,我总是乐此不疲。

磨课,锻炼了自我,提升了教学;磨课,彰显了团队,发展了教研。在每一次磨课过程中,那些智慧又温暖的目光,照亮我的教师生涯之路。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作者 | 郑艳霞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

1.一位21年教龄老师的磨课史:磨课其实最该磨这些

2.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人、有料、有趣、有变

3.我为什么反对“推门听课”

4.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命教育课征集

点在看

分享给更多朋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happylane品牌介绍
365国际速发彩票

happylane品牌介绍

🪐 09-05 👁️ 6743
华为畅享系列手机怎么样?
365bet官网备用

华为畅享系列手机怎么样?

🪐 07-11 👁️ 1185
「深度」董事会改组与生态协同:京东消费金融战略路径明晰!